默 达
7月2日晚,在金华市东孝站附近脱线的K1373次列车让无数网友为其捏了一把汗。与此同时,被困的乘客同样汗流浃背——是热的也是急的。由于断电,空调停止运行,空气不流通,车厢内闷热难耐,许多人出现了中暑和呼吸困难的症状。
有乘客希望乘务员能够开门开窗通风,但沟通无果。此时,发生了争议性的一幕——一名黑衣男子用列车安全锤砸开车窗玻璃。列车故障处理完毕后,该男子也被带走。据警方透露,“并未拘留,仅批评教育后放行”。
究竟是打开生命之窗的无名英雄,还是破坏公共设施的鲁莽者?在场乘客拍摄的视频评论区中,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黑衣男子。原因也很简单,高温缺氧环境下,罹患中暑、热射病的风险急剧上升,说得严重些,即便脱线并未造成人员伤亡,后续处置不当同样也会威胁到全体乘客的生命安全,男子的行为合情合理。亦有法律界人士解读,认为该场景适用于民法典、刑法中关于“紧急避险”的规定,且未超过限度,未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,不应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。
但话又说回来,是否有比砸破窗户更好的处理方式呢?显然是有的。K字开头的列车不同于高铁,从设计上理应是留有可打开的窗户;即便事故列车恰巧没有,也应该打开车门进行通风。回顾此前多起事故导致临时停车的情况,有乘务员选择打开车门并放置安全网,通风的同时避免了旅客随意下车;有的则是划定滞留乘客候车区域,并加强巡逻管理。然而乘务员只是“出于安全考虑”拒绝开窗,也并未采取其他的应急措施,或是做好解释安抚工作,这样的处理方式显得生硬死板,缺乏人文关怀。
展开剩余32%破窗带来的安全隐患确实存在。不只是碎玻璃可能划伤乘客,更关键的是,在紧急情况下,若现场无人维持秩序,或是部分乘客受到惊吓,不排除会有人不满足于只是透透气,而是一窝蜂从窗口钻出,从而造成二次伤害;在其他事故的现场录像和纪录片中,“破窗”的那声巨响,有时反而化作不可逆的信号,若有人盲目效仿,定责将会更加困难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我们也能一定程度上理解乘务员为何极力劝阻。好在破窗前后,男子和在场乘客都努力维持秩序,并未出现危险的举动。
安全大于一切,但守护安全的措施不应一成不变。破窗者打开了一条通道,同时也对铁路部门发出了一声提醒——紧急情况下应有相关预案,更应勇于承担责任。希望再遇到此类情况时,车窗能“不破自开”,管理也能更为人性化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